阳春三月,春暖花开,正是踏青好时节。风景虽美丽,游玩的同时,需警惕鼠疫!
一、什么是鼠疫?
鼠疫是由革兰染色阴性、两极浓染的短小杆菌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严重传染病。在自然环境下,鼠疫主要在野生啮齿动物间流行,人类在被带有鼠疫菌的跳蚤叮咬或吸入空气中的鼠疫菌后会感染。具有发病急、病程短、病死率高、传染性强、传播迅速等特点。
二、鼠疫是怎么传播的?
传染源:
1、鼠疫染疫动物。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都可以作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,最主要的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如鼠类、旱獭等。
2、鼠疫患者。主要是肺鼠疫患者,在疾病早期即具有传染性。败血症型鼠疫、腺肿发生破溃的腺鼠疫患者等也可作为传染源。无症状感染者不具有传染性。
传播途径:鼠疫可以经媒介传播、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。
1、媒介传播: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,蚤叮咬带病菌的鼠或其他啮齿动物,再叮咬人时引起感染。人类鼠疫的首发病例多由跳蚤叮咬所致。
2、接触传播:少数病人是因捕猎、宰杀、剥食患病动物的皮、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痰液、脓液、血液,经由皮肤或黏膜的伤口而感染鼠疫病菌。
3、飞沫传播:肺鼠疫病人可以通过咳嗽、谈话、呼吸等,借飞沫形成“人→人”的传播,可以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。
三、鼠疫有哪些症状?
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,牧民及野外工作人员感染的可能性高于一般人群。鼠疫潜伏期一般为1~6天,多为2~3天,个别病例可达8~9天。感染鼠疫典型症状有突然高烧、寒战、头痛和身体疼痛、虚弱、恶心和呕吐、白细胞剧增等。此外,不同型鼠疫有一些独特的症状:腺鼠疫有淋巴结疼痛和发炎症状。肺鼠疫表现为呼吸短促和咳嗽等严重呼吸道症状,常伴有血痰。败血型鼠疫出现神志不清、谵妄或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,可有皮肤黏膜出血、鼻出血、便血、血尿等。各型鼠疫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,可能会迅速恶化,甚至引起死亡,尤其是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,病死率极高。
四、鼠疫如何诊断和治疗?
1、诊断:发病前10天内曾到过鼠疫流行区,或接触过鼠疫病人,一旦出现可疑症状,应立即就诊。由医务人员根据症状进行诊断,确诊以血样、痰液(从肺内咳出的液体)或炎性淋巴腺脓液的实验室检验结果为依据。
2、治疗:鼠疫是可以治疗的,病人如果能够早期就诊,进行规范治疗,治愈率非常高。可以通过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,首选链霉素,及时、足量、联合使用敏感的抗菌药物,可取得较好的疗效。可疑接触者也可通过预防性服药而避免发病,药物可选用四环素、多西环素、磺胺等。
五、预防鼠疫,我们该怎样做?
1、学习有关鼠疫防治知识,自觉执行预防措施。广大群众既要认识鼠疫的危险性,防止出现麻痹松懈思想,又要明确鼠疫是可以预防的、克服恐惧心理,掌握鼠疫的传播途径,防患于未然。
2、搞好防鼠设施,封堵一切老鼠可能进出的通道、孔洞。下水道、排水沟、通风口等连通室内外的各种管道,加装网眼铁丝网或挡鼠板。生活垃圾及时清理,门口垃圾勿过夜,家里忌堆放杂物。
3、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场所,外出旅游时尽量减少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,不逗玩健康状况不明的动物,不接触动物死尸,使用驱虫剂,做好防止跳蚤叮咬等措施。
4、加强个人防护。凡是野外放牧、耕种和从事其他作业的人员最好穿筒袜或靴子,休息时应选择无鼠无洞的地方,如在野外搭棚居住,一定要选择没鼠没洞的地方,还应该进行灭蚤处理。
5、野外活动人员发现病死鼠、兔、狐狸等动物时千万不要抓拿,更不能剥皮食肉,应该用布袋或塑料袋装好尸体,送交防疫部门检验。
供稿:付 敏(公共卫生与预防保健科)
审稿:姜雪丽、陈心玫
终审:夏 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