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科普讲堂】科学预防手足口病,守护儿童健康成长!
点击量:次    更新时间:2025-03-28

天气逐渐转热,即将进入手足口病发病高发季节,该病传染性强,传播途径多,易在托幼机构等集体场所引起暴发疫情。大多数手足口病都是轻症,但一旦发生重症,救治不及时,会引起脑炎、脑膜炎等,甚至导致死亡。因此,家长和老师们要多关注孩子手、足、口等部位的症状表现,一旦发现异常,应及时就诊。


什么是手足口病?


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易感的常见传染病,5岁以下儿童高发,尤其3岁以下婴幼儿风险更高。全年均可发病,4-7月为春夏季高峰,9-11月为秋季高峰。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4~7、9、10、16型(CVA4~7、9、10、16)和B组1~3、5型(CVB1~3、5),埃可病毒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(EV-A71)等。既往以EV-A71和 CVA16为主,目前CVA6已成为继CVA16、EV-A71之后的又一个主要常见病原。感染CVA6与感染传统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皮疹表现不同,部分患者皮损累及范围较大。EV-A71仍是引起手足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。


有哪些典型症状?


1、发热

初期表现:多数患儿以突发发热起病,体温通常为38℃左右,部分可达39℃以上,持续1-3天。


伴随症状:可能伴有咳嗽、流涕、咽痛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现。


2、皮肤与黏膜病变

皮疹分布:手、足、口、臀等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,皮疹不痛不痒,呈圆形或椭圆形,周围有炎性红晕,疱内液体清亮。


口腔溃疡:口腔黏膜(舌、颊、牙龈、咽部)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,疼痛明显,导致患儿流涎、拒食。


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


1、密切接触:接触患者分泌物、玩具、餐具等被污染物品。

 

2、飞沫传播:与患者近距离接触(如咳嗽、打喷嚏)。

 

3、粪-口传播:饮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、食物。


预防措施有哪些?


关键原则:切断传播途径,减少暴露风险。


1、日常防护


勤洗手:饭前便后、外出后用“七步洗手法”洗手,流动水+肥皂最佳(酒精无效,需用含氯消毒剂)。


清洁消毒:玩具、餐具等用含氯消毒剂或高温煮沸;衣物、被褥常晾晒。


通风换气:居家和公共场所每天通风2-3次,每次30分钟。


2、避免交叉感染

流行期减少带儿童去人群密集场所(如游乐场、商场)。不与患儿共用物品,避免拥抱、共餐等密切接触。


3、疫苗接种

EV-A71疫苗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,建议6月龄-5岁儿童接种,优先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免疫。


勤洗手、常通风,手足口病无处藏!

接种疫苗保平安,科学防控护童年!


室简介


古蔺县中医医院普儿·新生儿科位于落鸿院区住院部5楼,是集普儿科、新生儿科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科室,泸州市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。科室开放床位35张,现有医护人员24人,医生8人,护士16人,科室人才梯队结构科学、合理,技术水平高,专业能力强,所有医护人员先后均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、四川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三甲医院进修学习。


科室基本设施齐全,设备精良,拥有新生儿暖箱、新生儿抢救辐射台、呼吸机、心电监护仪、新生儿黄疸监测仪、新生儿蓝光治疗仪以及骨密度检测仪、视力检测仪等儿保设备。


服务宗旨

科室以“病人第一、服务第一、质量第一”为服务理念,全体医务人员大力发挥专科特色,结合中西医结合方法,用过硬的医疗技术,热情和蔼的服务态度,为广大患儿的健康服务。


科室特色

充分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,新生儿病房采用全托式的管理,医护人员精心照顾,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早期成长环境。主要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、支气管炎、支气管肺炎、婴幼儿腹泻、急性腮腺炎等,并提供儿童成长保健咨询服务。

 

科室电话:0830-7056039

科室地址:

门诊:古蔺县中医医院落鸿院区针灸馆1楼

病区:古蔺县中医医院落鸿院区住院部5楼


供稿:丁园园(普儿·新生儿科)

审稿:姜雪丽

终审:夏   颍